美国冰球联盟即时比分缺乏户外运动经验容易导致斯洛克斯诺克单赛季排名一览表
提到李德,熟悉红军历史的人士都应有所耳闻。他是由共产国际派遣来担任军事顾问的,初到之际,红军将士对于他的到来充满敬意,普遍认为他是位非凡的军事人才。
在军事斗争的过程中,红军的指挥大权被划归给了李德。他的做法相对独断,取代了原有军委的集体领导模式,抛弃了红军在长期抗争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李德凭借地图进行指挥,但地图的精度却不够,误差颇大,导致他的指挥与前线的实际作战情况往往存在较大差距。这为红军指战员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致使部队无法按时投入战斗,结果频频遭遇败绩。
作为李德的翻译,伍修权对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李德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指挥直接导致了这些问题,但他却常常把责任推给别人,频繁发火斥责下属,完全不听取反对意见。身边的同事也受到他的牵连,常常感到畏惧,仿佛他在中央之上,占据绝对的权威。
尤其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提出了“短促突击”、“两个拳头作战”和“御敌于国门之外”等战术,试图建立正规军并开展阵地战,他反对游击战,执意采用常规战术。然而在敌我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这种硬碰硬的做法使得第六次反围剿变得愈发被动,加剧了红军的困境。
李德的军事才能确实有些乏善可陈,这一点在后来苏区不断缩小,甚至被迫战略转移的问题上显而易见。有人批评他的指挥能力为“草包”,而在陈士榘上将看来,这样的评价并未全面。他认为李德虽然在实际战斗中遭遇了不少败绩,但在理论授课上却表现优异,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指出其对于红军士兵来说依然值得学习。
李德出生于奥地利,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军与沙皇俄国军队的战斗,因此常被视为德国人。在一次战斗中,他被俄军俘获并流放至西伯利亚。随着苏联十月革命的爆发,李德投身于苏联红军,由于他拥有一定的作战经验,迅速得以晋升,成为苏军的一名骑兵师参谋长。后期他被选派至莫斯科陆军大学接受进一步的军事教育,学业成绩颇为优异。
在遵义会议之后,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被解除,转而被安排在红军大学担任领导职务,负责向学员讲授战术问题。他似乎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列举红军作战成功的案例,用这些实例作为教学的参考素材。
陈士榘认为,在被削权并受到严厉批评后,李德仍能保持这一积极的心态,实属难能可贵。当时,许多红军学员对他产生了新的认识,态度也有所转变。
1935年10月,李德随同红军抵达了陕北,期间他直接参与了长征,并对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持有积极的评价。1939年8月,他离开延安,返回了莫斯科。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李德对于这段历史的深刻体验无疑增添了他的军事生涯中的一笔亮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